清城区以“绣花功夫”雕琢绿美生态,通过科学规划、精细管养与全民共建,将公园广场与主干道打造为“会呼吸的风景线”。从古树名木的复壮到网红花道的崛起,从口袋公园的“方寸之美”到绿荫大道的绵延诗意,从“单一管养”到“全民共治”,清城区以实践诠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理念。近年来,清城区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2座,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,完成苗木种植约11.6万株,新增绿化面积49.62公顷,新增绿化长度超100公里。
科学规划先行,以生态为笔,勾勒城市绿脉。清城区以生态优先为引领,通过精选本土植物、优化空间布局,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的有机统一。因地制宜选种,激活乡土植物生命力。清城区坚持“适地适树”原则,优先选用白兰树、簕杜鹃等本土树种,形成“一路一景”“一园一韵”的特色景观带。例如,东城大道的黄花风铃木、北江东路的宫粉紫荆、沿江带状公园的樱花和紫花风铃木等共16.5公里、超600亩的赏花点位,通过不同植物不同花期的错落搭配,打造出四季轮转的视觉盛宴。分级分类设计,构建特色绿化体系。依据公园和道路功能定位,将全区划分为“交通干道、公园广场、滨水绿廊”三级体系,主干道(如人民路、广清大道)采用“乔木+花灌木+地被”立体模式,种植凤凰木、紫荆等抗污树种;公园广场(如明珠广场、飞来湖公园)推广“口袋公园+垂直绿化”,利用桥体、围墙、花架种植簕杜鹃(市花)、禾雀花(市花)、炮仗花,拓展绿化空间;滨水绿带(如南岸公园)保留原生芦苇、落羽杉,打造亲水生态走廊。“以花为媒”绘就四季缤纷城市画卷。通过系统化景观营造实现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绿”,全年开展四次大规模时花换种工程,运用石竹、矮牵牛等十余个品种完成道路及公园广场花卉更新,打造流动花廊。重点节日实施精准布景,春节期间在江滨公园等五大核心区域布置近七万盆主题花卉,清明时节以万寿菊点缀重点节点,形成节日景观高潮。
精细管养赋能,以匠心为针,绣出绿意盎然。通过系统实施修剪整形、精准水肥、病虫害防控等精细化管理举措,全面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与生态安全韧性。修剪梳妆,让绿植“形神兼备”。清城区推行“四季修剪法”,春季疏枝促通风,夏季整形控徒长,秋季修形保平衡,冬季清杂防冻害。以江滨公园为例,通过抽疏过密植被、移植长势不良苗木,提升采光率与景观通透性,年修剪绿篱、地被近40万平方米,市民漫步其间可尽享“绿荫不蔽日,花影自成诗”的意境。水肥一体,打造植物“营养快线”。结合智能灌溉系统,清城区采用滴灌、喷灌等节水技术,对25条主干道超80公里的道路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对植物进行灌溉。施肥方面,春季侧重氮肥促生长,秋季增施磷钾肥强抗寒,年施肥近130吨,并引入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,有效提升公园广场和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土壤有机质含量。创新红火蚁、白蚁立体化防控体系。针对红火蚁疫情,采取“全面监测+重点围剿”策略,组织多轮次药物精准施用,有效遏制了超4000亩绿地疫情扩散。同步实施白蚁歼灭行动,对南岸公园、飞来湖等区域实施重点治理,运用生物药剂对樟树、樱花树等易受害树种进行深度消杀,清除白蚁巢穴150余处。通过构建“预防-监测-处置”全链条管理体系,切实保障了城市绿化生态安全。
全民共建共享,以情怀为线,织就绿色共同体。通过搭建共治平台、拓展共享空间、延续历史文脉,构建起政府主导、市民参与、多方协同的生态治理新格局。市民监督,人人都是“护绿卫士”。清城区开通“绿美清城”小程序,市民可通过“随手拍”举报毁绿行为。近三年查处擅自砍伐、侵占城市绿化案件18宗,罚款26.88万元,形成“破坏必究”的高压态势。同时,分类回收年花年桔,招募志愿者将适合移植的送往社区花园、公园等地进行栽种,通过开展亲子种植体验活动,激发公众参与绿化美化的热情。开放共享,绿地变身“城市客厅”。近年来划定10个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,打造全民共享的“生态会客厅”,通过植入文化展示、便民服务等功能,昔日的“公园边角”蝶变为集休闲、社交、科普于一体的活力空间。江滨公园的江心岛通过功能分区,实现“静可赏花、动能健身”的多元体验,真正让市民“推窗见绿,出门入园”。古树名木保护,传承城市“绿色文脉”。建立“一树一策”保护机制,对建成区32棵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编号,定期巡查病虫害与生长环境,针对不同的种属,在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管养方法。例如针对中山公园117岁的细叶榕,在春季容易长寄生蕨类的季节,定期清理树干寄生物。又如2022年汛期,洲心街道沙湖杨梅村倒伏的百年榕树通过专家会诊、根部复壮与支撑加固成功抢救,成为古树保护的经典案例。目前,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%,成为市民心中的“活态地标”。
清远市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
2025年2月28日